余东威 陈丽 张雷
2015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率先利用国家开发银行3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开启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及社会资本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序幕。近4年时间,广西已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及划定800多万亩,超过规划总规模2800万亩的1/4,实施面积、建设进度和投入资金均居全国首位。借力国家储备林建设,广西逐步将全区1/8以上森林变成长短结合、持续经营的优质用材林。
顶层设计有创新
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央1号文件分别提出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等要求,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国家储备林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并根据广西水热条件好、林木生长快、木材产量高的优势,将广西作为先行先试地区重点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金山银山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每年安排财政资金配套,着力打造国家储备林核心基地。
2015年12月,自治区政府与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共同推进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合作协议》,一期项目利用国开行中长期贷款100亿元,营建国家储备林750万亩。2016年9月10日,再度签订《广西国家储备林扶贫项目合作协议》,授信贷款200亿元用于支持全区各县区再造国家储备林1137万亩,投资规模在广西林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广西光热水丰富,雨热同期,林木综合生长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木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成以上,木材储备和生产潜力巨大。自治区将国家储备林项目定位为战略性、全区性创新项目,全力做好顶层设计。自治区林业局牵头组织编制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规划、一期和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构建政银企三方协调机制,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自治区政府指定自治区直属国有独资大型企业广西林业集团作为项目融资平台,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政企合力敢作为
国家储备林集经济性和生态性于一身,贷款项目建设兼商业性和公益性于一体,涉及范围广,涵盖主体多,管理要求高,需要政银企通力合作、同频共振,以政府有形之手紧握市场无形之手,从而实现生态与生存、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作为先行先试地区,广西大力创新,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区直林场编入部门预算的经营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项目贷款风险准备金,搭建起项目信贷风控的第一道防火线。由广西林业集团全面承担融资平台管理职能,为金融机构顺利放贷吃下“定心丸”。统筹整合中央基建及财政、地方配套资金用于国家储备林建设,减轻用款单位项目资本金的自筹压力。用足用活贷款贴息、政策性森林保险扶持资金,实现政策性保险全覆盖,有效减轻项目单位付息压力。整体采取银行借贷一点、中央补助一点、地方配套一点、自己投入一点的办法,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强大合力。
作为项目主管部门,自治区林业局主动作为,不定期牵头召开协调会、推进会,推进重大事项落地解决。大力争取,协调落实各类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及林业扶贫等配套政策和资金。主动担当,开展林权流转合同确认凭证贷款试点,破解抵押难题。加大创新,组建广西国控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拓宽融资渠道。精心服务,组织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全力保障项目加快推进。
作为贷款方,国开行广西分行制定了严格详尽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严格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主动优化报账流程,及时开展项目内部审计和第三方审计,为信贷资金高效便捷使用、资金专款专用保驾护航。
作为融资平台,广西林业集团严格审核信贷申请资料,协助开展项目建设年度核查和资金监管,督促项目单位按时付息,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系统,协调推进项目有序实施。
通过部委引领、地方增信、银行融资、市场运作,广西逐步构建起“风险准备金+林权抵押+林业保险”的风险防范机制,借力信贷市场化操作和林业创新科技手段,倒逼林权抵押及流转体系改革,实现零散项目集中化、风险资金池多元化、增信措施叠加化,有效促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近年来,广西整合中央及地方财政补贴资金近6亿元、连续两年共争取营造林中央贴息资金超1亿元用于国家储备林项目。获得贷款资金超60亿元,是当期财政投资的近30倍,营造国家储备林近400万亩,是当期利用财政资金营造林的近5倍,项目自筹及利用社会资金总额远远超过历年中央财政项目自筹资金总额。广西的森林经营逐步从低投入低产出、以发展短轮伐期速丰林为主,转向高投入高产出、发展中长周期大径材和珍贵用材,有力地促进了林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助推了优势产业壮大和林业生态脱贫攻坚。
融资融技引活水
国家开发银行为国家储备林设计的金融创新产品,贷款期长达25年以上,宽限期8年,利率为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同时,还给予造林和抚育补贴,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在广西,有了国开行海量资金的源头活水,有了国家资金政策的不懈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有了更多底气、更多空间,培育价值更高、期限更久的大径材和珍贵树种,逐步走上“目的经营、目标管理、以林养林、恒续覆盖”的可持续道路。
在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广西充分发挥自然禀赋、林木良种资源等优势,将长周期大径材、珍贵树种与短周期速丰林按合理比例搭配,确保既能“以短养长,还贷无忧”,又能“为国储材,高效持续”,并与“美丽广西”、树种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通过大力营造混交林,在纯林中套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增加了森林多样性,提高了森林质量,优化了森林生态,促进了树种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营造林的新模式,把近自然经营、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林地一张图”管理,推动林木交易电子化,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国开行贷款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各家金融机构及林农大户等各类主体参与林业投资的热情空前高涨。资金用途端,多家银行延用国开行低成本、长周期优惠政策,贷款投资领域从单纯国家储备林拓宽至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农发行短短两年已审批贷款近5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涉及生态旅游开发、油茶等多个领域。参与主体端,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相继签订300亿元、200亿元的信贷协议,基金公司等社会资本相继进驻,依托林场优质国家储备林资源,投资打造旅游项目及森林公园。广西林业从融资冷门摇身变为资本竞逐的香饽饽,形成了多元投资、多元参与、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
脱贫攻坚有新路
2018年4月10日,广西国家储备林二期项目现场调度会召开,自治区政府领导研究部署国家储备林相关工作。二期项目推广到全区72个市县,涵盖大部分贫困县,涵盖国有林场、造林大户(企业)、林农等各类造林主体,辐射范围更广、参与主体更多、扶贫效应更明显。
国家储备林建设前期,雇请贫困人口参与营造林活动,以持续3-5年的工资劳务收入作为短期改善生计的主要支撑渠道;中期,通过支持林区周边贫困村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后期,适度支持木材加工、油茶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持续致富。据初步测算,二期项目每年可促进投工投劳增收近37亿元,产生林地租金6.8亿元,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近650亿元,受益人口600多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约60万人。全区因地制宜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或林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开展项目建设,专业团队为各县市精心设计建设内容、树种结构等,解决融资模式选择、融资平台搭建等难题,多个市县已融资2亿多元。
目前,广西正积极扩大集体林权流转合同确认凭证贷款试点,协调建立基于风险准备金收益的林业发展基金体制,探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基于林木未来价值的资产评估等多种融资方式,持续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推动国家储备林更好更快高质量发展。
“国家储备林建设意义重大,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将继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建设壮美林业、共圆复兴梦想的新征程上,将国家储备林打造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精品工程、标杆项目,为国储材,为民增富,让人民群众增添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黄显阳说。